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第58节

毕竟大队长当初说了, 今年九大队这边有两名新知青。

三人正准备机会往回走的时候, 却被逐渐走进的陈庆国叫住。

“简知青你们等一会儿, 这是新来的张知青。”

因为这句话, 况叶三人也就止住脚步, 原地等待大队长他们过来。不过心中有些疑惑,当时不是说有两位新知青吗?

“庆国叔, 这是新知青,不是还有一位吗?”等到陈庆国走进,刘康民表情疑惑的开口问道。

“是有两位,这是新来的知青,叫张友岁。另外一名知青是女同志, 叫陈繁仪,正好和三小队的庆志家有亲,就不住你们那儿了。”

陈庆国原本就提前安排好新来知青的住处,却没想到见到新来的两位知青,就出现了些问题。

当初他对于新来的知青的信息也就只有两人大概姓啥, 也就直接准备让两人和况叶他们住一起。

结果见面的时候,才知道两位知青一男一女,那么之前的安排就不怎么合适。

要是真这样安排, 况叶他们这住着的就是,四名男同志和一名女同志, 几人无亲无故的,在这个时代显然不合适。

正在陈庆国愁怎么安排陈繁仪这名女同志的住处时, 陈繁仪自己就提出了解决办法。

陈繁仪直接表明自己其实和九大队这边的队员有亲,三小队的陈庆志是她的小堂叔。

她下乡之前,家里人就和小堂叔联系过,她之后住陈庆志家就行。

当初见面的时候,陈庆国听到陈繁仪的名字的时候,还以为是巧合,经过她这么一番交代,说了几个他熟悉的名字,真还确定了陈繁仪的长辈是他们这出去的。

这下怎样安排住处也不用愁了,他回来的时候正好遇到陈庆志家的人,就让人跟着过去了,他这就把另外一位新知青张友岁。送到一小队这边。

“哦,是这样啊。”刘康民听到另外一名知青的名字,就算大队长没详细的解释,也大致明白了其中的原由。

“张友岁是吧,我叫刘康民,你今年多少岁啊?”这位新来的知青看着有点小啊,一米六出头的个头,站在三人旁边,再加上一张有些白嫩的娃娃脸,就显得更小了。

“你好,我是简修文。”

“我是况叶,庆国叔这小包给我吧。”

在刘康民介绍直接的时候,简修文和况叶也介绍了自己。

这期间况叶还接过大队长手上的一个小包,这显然是这名新知青的行李。

“我不小了,去年就高中毕业了。”张友岁听到问他年龄这事,笑着答道。

他一开口,况叶三人就发现这口音和观市有些像啊,这名新来的知青的家乡可能就在观市附近。

“那么张知青就交给况知青你们了,我这边先回去了。”陈庆国见三人交谈起来,在把手上的小包递况叶的时候,就说了一句。

“庆国叔,你先忙。”

大队长招呼一声后,也没继续和况叶他们一起,而是直接离开了,他刚从公社回来,要忙的事真还不少。

送走大队长之后,三人带着张友岁往住处走,途中也自然少不了交流。

其中主要是刘康民在和张友岁说话,况叶和简修文偶尔插一两句。

张友岁看起来实在是太小,刚开始他还没说自己的岁数,但在刘康民不停的追问下,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了出来。

“16岁!这么小,你怎么下乡了!”听到张友岁说出自己具体的年龄,刘康民直接惊呼出声。

刘康民自己和简修文下乡的时候,年龄都满了二十,简修文还比他大一点。

当初两人在城里没有找到工作,当时就响应了号召下乡,当初下乡前有多少梦乡,在接触到真正的乡村生活之后,都逐渐消耗磨平。

他们当时具已成年,都有种坚持不下去的感觉,结果张友岁竟然只有16岁,这么小的年龄,想要适应知青的生活,怕是有得磨了。

况叶知道张友岁只有16岁,也有些吃惊,这年龄比原身下乡的时候还要小一岁呢。

知青下乡的历史,况叶了解的不算多,但仔细想想,这样的年龄似乎也不在少数。

毕竟刚刚毕业的中学生,以现在的学制,年龄又能大到哪去。

张友岁说他去年已经高中毕业,他是下半年出生的人,那么当时他还只有十五岁。

况叶原本的年龄比他大了快十岁,再看这么一张娃娃脸,都有种看小辈的感觉。

“这不是响应号召嘛,今年我老家下乡的人有四千多名呢。”看着况叶他们的反应,张友岁表情不禁有些腼腆。

他天生一张娃娃脸,如今个子不算多高,再加上年龄是有些小,在今年下乡知青中算是小的那一批。

一开始他不愿意说具体的年龄,也是担心其他人觉得他年龄小不牢靠。

但张友岁也就是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,还是积极响应号召下乡的,根本抵挡不住刘康民的追问,很快就漏了底。

为了转移自己的尴尬,就说起另外一个话题。

“四千多人,这么多吗?”果然后面这半句话,吸引了三人的注意力,简修文对于这样的人数也有些震惊。

要知道他们六二年下乡的时候,他们当地报名的人数也只有两百多人。

这样的数量,他们在下乡的途中遇到其他地方知青,经过一番交谈才知道,他们当地的人数已经不算是少的,有的地方还当年下乡的还不到一百。

“其实不算多,还有些没报上名呢。”张友岁说起今年下乡报名的盛况,去年他毕业的时候,就有领导层在各高校宣讲,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。

去年各省市就在秋季组织了一批知青下乡,这就是原身这一批人。

当时报名的人不多,一部分算是组织上安排下来的任务,为的是积极响应政策风向。当时急急忙忙组织的人,比起之前的要多不少,张友岁老家这边,有将近一千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