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入慕之宾 第186节

由头是北戎和谈在即,两边朝廷须得会同协商那和谈之策。董裕是景璘的左相,林知贤是子烨的太傅,代两边碰头协商,合情合理。

有了一众刺客及马有昌的供词,大理寺办起事来颇是利落。董裕万万没想到,才到洛阳就被抓了。

“既是董裕谋划了此事,他怎还敢亲自到洛阳来?”我问子烨,“他不怕事情败露,被你抓了?”

“马有昌说,董裕离京之时,只交代他相机而动,并未约定时日。”子烨道,“按原本计议,应当在明年开春后再动手。那时,我会往各地巡视春耕,下手最是方便。却不曾想,这马有昌搭上了尚乘局的人,知悉了我的进出动向。董裕远在京城,不能即刻见面商议,马有昌以为机不可失,便自作主张将刺杀提前。”

我沉吟,好一会,微微颔首。

子烨在望舒宫遇刺的事,很快就在洛阳传得沸沸扬扬。朝野群情激愤,除了要求彻查和严惩凶手之外,还将负责皇帝戍卫的禁军、执金吾甚至洛阳府都拎出来,要求治他们失职之罪。

不过董裕被抓的事,知道的人很少。

大理寺还在审问,不到准备万全,不会公之于众。

我倒不十分在乎董裕,我在乎的是赵王。

董裕已经被马有昌和一众刺客咬定,我料他是难逃的。可赵王却不一样。这些人,坚称赵王与此无关。而无论是马有昌还是镖行,查抄的物什里面,都没有跟赵王牵扯的东西。

“他果真与此事无干?”我疑惑地问子烨。

“赵王一直在洛阳。”子烨道,“他若与此有关,定然能查到。”

兄长在都水使者任上,到黄河的疏浚工地上巡视去了,不在洛阳。倒是白氏她们得了风声,进宫来问我。听我亲口证实了,她们喜极而泣。

“苍天饶过谁!”杨氏抹着眼泪,恨恨道,“董裕这千刀万剐的,让他活到今日,太便宜了他!”

白氏则念了声佛,如释重负道:“国公若泉下有知,也当瞑目了。”

孟氏擦擦眼角,望着我,紧问道:“那董裕,可是确定能治死罪么?”

我说:“当下还在审着,未尘埃落定。不过弑君谋反是诛九族的罪过,就算上皇有意网开一面,他也脱不得死罪。”

孟氏颔首,哽咽道:“上皇果然是明君,妾早知道,他会为上官家做主的。到了那伏法之日,皇后定要领我等去向上皇谢恩才是。”

我不由哂然。

说实话,如何杀董裕,我有自己的谋划,我并没有盼着子烨替我去做这件事。当初约定的时候,我说的也是我要董裕的人头,而非他帮我要。

我的谋划也很是简单,既然赵王是董裕背后的人,那么就当先杀赵王再杀董裕。赵王常年在京城,是景璘那边的人。他私下做的那些市恩结党、鼓动传谣的事,一样会为景璘所不容。只消假以时日,让景璘看到赵王的威胁,他便会毫不留情地与我一道除掉他。而做这些事之前,当务之急,是弄清赵王除此之外,到底还藏着多少的秘密。

此事,秦叔仍在查着。就在我去望舒宫的前一日,他就离开洛阳,继续到各地搜罗赵王的罪证去了。

这一步一步,我都已经想好。却没料到,子烨先出了手,将董裕先一步料理。

当然,这确实是我们家又一次承了子烨的情,谢恩是应当的。

“六娘所言极是。”我说。

众人又寒暄一番,激动之下,都露出了笑意。没多久,轻松地聊起了别的闲话。

“前些日子,妾听说,四夫人入宫来向皇后谢恩了?”白氏忽而问道。

“正是。”我说。

“不知四夫人向皇后说了什么?”

我觉得这话里有话,道:“哦?除了谢恩,四姨母还会说什么?”

“便是为他儿子,向皇后讨要官职和爵位。”杨氏嘴快,道,“她可曾提了这些?”

这更让我来了兴趣。

“五娘何以得知,她来提了这些?”

杨氏和白氏、孟氏相视一眼,神色有些不屑,道:“皇后,不是妾等多嘴,如今这四夫人着实是张扬得不像话了些。皇后也知道,她夫家本也是个大户,虽没落了,可住的老宅子离我们家也就隔了两条街。他们那边有些什么事,不消半日,便会传到这边来。皇后可知,那日她离宫回家之后,到处说些什么?她说皇后已经答应了要给合郎赐爵,赐爵之后,还会封官,怎么也能有五品以上。”

我讶然:“哦?”

孟氏道:“自皇后大婚,这位四夫人家里就每日宾客不断。皇后派御医到她家中治病的事,那可是无人不知的,只道是皇后如何将她奉若至亲。有这面子在,何人不是趋之若鹜?”

第二百七十二章 姨母(下)

白氏接着道:“皇后在入宫之前,大公子就说过,盯着我们家的人多了去了,日后切不可贪图那门庭若市的虚弱,当低调再低调,免得惹来麻烦上身。我等谨记此言,但凡宾客来,都让管事在前面招待了,送礼的,除了自家亲戚走动,一律退还。贵重之物,便是自家亲戚也不收。这般坚持下来,宾客虽少了许多,可还是络绎不绝。那四夫人倒是好,大门打开,来者不拒。”

我想了想,道:“不知登门的,都有些什么人?”

“什么人都有。”白氏道,“妾派仆人去观望,说是想求官的,想买爵的,想攀关系的,见到我们这边走不通,就跑到了四夫人那边去。”

说着,她叹口气:“妾素知四夫人是个眼界高的,偏偏李家不争气,败落了,日子一年过得不如一年,那李郎还落下一身的病。她儿子合郎,读书无甚天分,考不到功名,好不容易才娶了新妇。四夫人只想着扬眉吐气,如今终于有了风生水起的时机,便不肯放过。”

“说到合郎那新妇曾氏,妾倒是听说了一桩事。”杨氏插嘴道,“曾氏出身小户人家,自从嫁给合郎,日子过得很是可怜。四夫人不喜欢她,合郎脾气大,待她更是不好。就在年初之时,她好不容易怀了胎,滑一跤,竟是没了。合郎因此更是厌恶她,平日非打即骂。如今,四夫人觉得得了志,还打算以无子为由将她休了,让合郎另娶。”

听得这话,我皱起了眉头。

那位曾氏,我是记得的。大婚那日,她跟着四姨母来贺喜。后来四姨母再来见过,她却不曾再出现。

我想起了那次见面时,她手腕上的红痕。那时,我以为是不小心伤了,且四姨母在我面前向来和气,合郎小时候也一向是听话的样子,不至于做出那不体面的事来,于是便不曾多问。

如今看来,却是我想错了。

“四姨母家,每日都很热闹,是么?”沉吟片刻之后,我问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