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二百一十八章 大楚内政(一)

这么一看,对比起清朝中后期,辄动一个一品大员每年光养廉银都好几万是不是有些不起眼。

但是账不能那么算。

清朝中后期的银子购买力已经是大打折扣。

《世界经济史》和《白银资本》中有明确记载,随着欧洲金本位制和联合银行的成立,当时世界上二十几万吨合近五十亿两的白银有绝大一部分,是在中国流通的。

换言之,清朝中后期银子的国际购买力已经非常轻贱。

而眼下寇凖每年八千两的俸禄,按照大宋眼前铜钱与白银的汇兑体系,是可以折合到两万两千贯到两万五千贯区间。

更何况,寇凖还有一百顷地的职俸田呢。

一顷地是一百亩,一百顷就是一万亩。

咱们权且按照范仲淹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中的记载来换算,一亩地可得米两石至三石,一年两熟统算为五石粮,一石二百文,这就是一贯钱。

一万亩一年就是一万贯。

寇凖是莱国公,赵恒给了一千五百户食邑,按照一户人家十亩地来算,这就是一万五千亩地的粮税不交国家,交给寇凖。

一万五千亩地年产就是一万五千贯,按照大宋十税一的比例,这一千五百户食邑每年就收一千五百贯的税,其他什么苛捐杂税就不算了。

寇凖是个好人,不会多收,咱就这么算。

那么总数统算下来,寇凖一年的总收入大概就是三万五千贯左右。

(这是书中的寇凖不是历史上的寇凖,历史上的寇凖没做过太师,也没那么早当莱国公领食邑。)

一个衙役差头虽然没有品轶职级,但一年也有一百八十贯的收入,和一个九品的吏目差不多。

那么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达到了近两百倍。

有点类似于后世年薪十万和两千万的区别。

都是国家公务员,这差的也太大了些。

现在骆永胜把这一点提出来,目的就是控制一下这其中的巨大差距,尽量保持一定的公平或者维系到一个可供接受的范围内。

在这个框架约束下,四人很快就炮制出了一份大楚公员的俸禄表。

正一品月俸,文官四百贯、武官五百贯。

从一品月俸,文官三百五十贯、武官四百五十贯。

正二品,文官三百、武官四百。

从二品,文官两百八、武官三百六。

正三品,文官两百六、武官三百二。

从三品,文官两百四、武官两百八。

过了三品这个槛,文武的月俸下降有了一个断崖。

正四品时,文官二百,武官二百六。

从四品,文官一百八、武官二百四。

正五品,文官一百六、武官二百二。

及下依次每级递减二十贯到正七品,文官为八十贯、武官为一百四十贯。

从七品,文官七十贯、武官一百二。

正八品,文官六十、武官一百。

从八品,文官五十、武官八十。

正九品,文官四十、武官六十。

从九品,文官三十、武官四十。

还有便是没有品轶的公员和普通军人,都是二十贯。

按照这份俸禄草案,及时是不入品轶的公员、军人和辅大臣的差距也才堪堪二十倍,比起大宋头重脚轻的巨大鸿沟要良性许多。

唯独有一点就是低品轶的文武官员,俸禄太高了。

大宋一个赤县的县丞,从七品的文官,月俸才不过三十五贯,而到了骆楚这里,却一口气翻了一倍达到七十贯。

还有一点就是武官的月俸涨幅最大。

以寇仲为例,他早前是右千牛卫将军,从三品,月俸不过一百二十贯还没有职俸田,在大楚这,从三品的武官却达到两百八十贯,和从二品的文官一边高。

这也是骆永胜做主定下来的。

“武官要打仗,会死人,危险性比文官要高,自然理应多一点。”

虽然提了俸禄,但是财政的状况反而会变的更良善,因为骆永胜决定着手裁员,精简大楚的公员编制。

在早前的大宋,单单光一个江西,就有乱七八糟的各种官员胥吏三万两千七百余人,全国官员在景德四年时竟然高达五十七万八千余人。

这意味着全国每一百名百姓就要养一个官、养一名禁军。

这个比例乍一听似乎并不可怕,即使是对比后世,都算的上极其良性了。